建在河涌邊草地上的白色自動監測站,遠遠看去就是一間白色小屋,里面卻大有乾坤,15平方米的空間里安裝了多套設備和系統。“這一排是各項水質檢測的參數分析儀,這臺電腦可以進入中山市水環境綜合管理平臺,實時查看各個監測設施的檢測數據。”小屋內,中山市河涌水質自動監測平臺建設項目的運維人員李飛向記者一一介紹了各類儀器的用途。
李飛說,除了PH值、水溫、電導率、溶解氧、濁度這5個常規參數外,自動監測站還能完成氨氮、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等參數的自動監測及數據收集處理。自動監測站固定每4個小時自動啟動測試,然后完成全自動的取水、檢測、分析、數據傳輸,同時,系統自帶自動清洗等功能。
“一旦測到水質異常,平臺會自動報警,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數據,利用數學模型進行分析,進行污染溯源,為后續的整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李飛介紹,平臺可實現水質預警預報、污染溯源、評估排名、視頻在線監控、數據共享與發布等功能,大大提高了中山市環境管理部門的決策和對水環境形勢的分析能力。
據了解,中山市河涌水質自動監測平臺被稱為“我省環保系統有史以來最復雜的項目”,總投資約3.4億元,涉及基建、自動化、水質監測及信息化等范疇,是全省搭載水質自動監測設施最多的防控一體化平臺,有259個“水質自動體檢機”、743個視頻監控、8個污染通量監控設備。平臺具有自動數據采集與分析、污染溯源、預警預報、評估排名、掛圖作戰等功能。該平臺通過驗收正式進入運維階段后,已向住建、水務、各鎮街開放賬號,形成了實時共享水質監測數據及視頻監控圖像的“數據超市”。“平臺每日生成水環境質量指標,對全市23個鎮街的水質狀況進行排名,以水質倒逼治水。”單啟怡介紹,根據各單位的需求開展河涌水質分析、鎮街或流域水環境質量分析,平臺的“上架商品”也在不斷充實。
“正式進入運維階段后,通過中山市水環境綜合管理平臺的數據分析,結合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技術開展污染溯源,目前已移交環境違法線索28宗,配合執法部門檢查工業企業18家,其中2家已立案,項目成效初顯。”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科的工作人員劉露瑩告訴記者,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監測到水體是否有受到污染,并為污染溯源和行政執法提供有力的證據。
“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實踐活動,我們希望這一平臺的建成能打造基層水環境治理的現代化新模式。”單啟怡表示,平臺的建設不僅創新性地實現了水質監測、預警、分析“全年無休”,節約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升了對水污染事件處置工作的效率,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遏制水污染,還能將水污染事件由“群眾投訴”發起的模式改變為“發生-識別與預警-環保部門介入”,“比群眾早一步”發現水污染,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生態環境幸福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