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8時許,在工作人員李昂宸的遠程操控下,一架無人機從北郊污水處理廠的無人機機庫起飛,高空排查污染源。約40分鐘后,在文興路與芮城街東北角發現一物料堆場無任何苫蓋。無人機上搭載的GPS定位系統,確定了污染源的經緯度坐標,將其實時傳輸至指揮調度平臺,平臺立即將問題線索派單給尖草坪區政府辦。“機庫的無人機可自動充電、起飛、飛行、降落,實現了無人值守。”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吉生介紹,“目前,我們已建成2個無人機機庫,市區納入建設計劃的機庫預計達到13個。”
管控更精準了
包括無人機在內,布設在樓頂的700多個高空瞭望點,猶如在城市上空張開了一只只“天眼”,將覆蓋范圍內的各個污染源盡收“眼”底。“前段日子尖草坪區西村傅山雅苑附近,有村民點火焚燒秸稈,剛起火就被高空瞭望點的攝像頭捕捉到。由于派單及時,火很快就熄滅了。”工作人員張忠源介紹,“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網格員的工作,雖然巡查頻次少了,但針對性更強了,管控更精準了。”
穿行在省城大街小巷的走航監測車,內部搭載的檢測儀響應速度為毫秒級,在行駛過程中可對300多種有機廢氣物進行分析和快速檢測,并為執法提供精準導向。7月27日9時19分,走航監測車在中石化城北加油站,發現該加油站加油時逸散導致揮發性有機物(VOCs)升高,VOCs峰值濃度為644微克每立方米。發現哪里污染指數高,指揮調度平臺便會迅速通知區域網格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核查——杏花嶺區生態環境分局執法人員在接到派單后,第一時間便對該加油站的油氣回收裝置運行情況、卸油口密封情況以及卸油記錄進行了檢查,雖然沒有發現大的問題,但對該加油站加強日常管理有了不小的觸動。
有了科技的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正在從人海戰術的傳統方式中走出來——大氣環境監管一體化指揮調度平臺,成為我市科技治氣的得力助手。
織就“天羅地網”
據工作人員介紹,大氣污染防治指揮調度系統接入了853個點位的環境空氣質量微觀站數據,點開一看,站點附近的PM2.5、PM10、臭氧等幾項主要監測指標都一目了然。同時,各個污染源,包括重點工業企業、各大工地、渣土車行駛情況等監測數據都能調出來,隨時掌握。以對工業企業的監管為例,工作人員可調取168家企業1391個監測點位的重點工業企業用電監管數據、47家企業217個排口的污染源在線監測實時數據、33家重點企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數據,為環境治理手段提供了重要決策支撐。
這樣的科技手段已在我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方方面面鋪展開來:布設在省城國道上的黑煙車報警系統,實時抓拍拖著“黑尾巴”的柴油貨車;通過車輛基本信息及GPS數據,緊盯2209輛渣土車是否進入“禁行區”;通過環境敏感區設立的“電子圍欄”,判定是否有高排放的非道路移動機械進入“電子圍欄”范圍……通過充分整合各部門資源,織就了對各類污染源管控的“天羅地網”,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環境突出問題、第一時間分析污染來源、第一時間調度指揮處理問題,動態管控大氣污染系統防治,做到時間、區域、對象、問題、措施“五個精準到位”,建立一整套高效精準運行體系。
形成管理“閉環”
“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入了深水區,要采取更加科學的方式方法,從平均用力向精準施策轉變,從單打獨斗向協同聯動轉變。”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通過明確縣(市、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以及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和處置程序,以及覆蓋全市所有責任單位5400余套個人終端App系統,指揮調度平臺實現了從預警提示,到問題發現、篩選、轉辦、領辦、查處、整改、反饋、核查、督辦,到績效考核、責任倒查的全過程閉環管理機制。同時,所有問題處理情況按周匯總考核,公開查處結果,并對問題處理的及時率、辦結率進行排名公布,對多次重復發現、整改不力、環境影響嚴重的問題通報市委、市政府和紀檢監察部門追責問責,有效助推我市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向好。1月1日至7月31日,在168個重點城市中近八成城市綜合指數同比上升的背景下,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下降5.3%。
自去年11月18日運行以來,該平臺已解決各類環境問題2623件。“治理污染,貴在科學、精準、快速,運用科技手段,建立起精準高效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是太原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的一把利器。”李吉生說。
防治大氣污染要把企業管好,做到“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杜絕“一刀切”等簡單化操作,大氣環境監管一體化指揮調度平臺也在發揮科技手段的治污優勢——利用用電監管、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等遠程執法手段實施監測監控,對正面清單企業減少非必要現場執法。
可以期待,未來,太原的天會越來越藍,空氣會越來越好。